歷久彌新的U2 Joshua Tree

by Vince
156 views

1987年的上半年,我正在準備大學聯考。那時候,每天凌晨兩三點,夜深人靜的時候,我就開始這一天的念書計畫。我看書有聽音樂的習慣,永遠不會忘記,在那幾個月的閉關期裡,邊聽、邊哼、和邊看書。旁邊就是三卷錄音帶陪著我,Madonna的「True Blue」,齊秦的「冬雨」,還有U2的「The Joshua Tree」。

現在是2020年的下半年,我正在準備我的部落格文章,現在都是數位化了,早就沒有錄音帶的玩意,連CD也都快要沒人買了(但我仍會堅持買),我還是經常的在聽「The Joshua Tree」,沒有絲毫厭倦。

一張專輯聽了33年,愈聽它愈有味道,對我這個老歌迷來說,這也不算是什麼新鮮事,但對於陪著我長大的U2,他們一路以來的創作軌跡,是我會去關注的。

U2在1980年出了第一張專輯「Boy」,初試啼聲就頗受好評。接著在幾年之間,又推出了「October」和「War」,這時候的U2和Bono,展現出的是一個年輕的,對政治或社會議題充滿關心,積極表達訴求的搖滾樂團。他們第三張的專輯「War」,它在銷售成績上,可以說取得大成功了,但這個知名度僅限於英國和歐洲,在美國的銷售只能算是平平。

為了要成功打進美國市場,U2找來了Brian Eno及Daniel Lanois,這兩個大咖的製作人,他們齊力完成了「The Unforgettable Fire」(1984)、「The Joshua Tree」(1987)、「Achtung Baby」(1991)、「Zooropa」(1993)。以上的每一張都是傑作。這樣的完美組合,成就了U2在音樂歷程上最輝煌的時期。在將近十年的進化過程中,我看到他們不滿足於現狀,和勇於實驗創新的態度,只要你用心就能聽的出來,這幾張專輯的不凡之處,也證明了U2的確是不折不扣的「搖滾人」。


DSC_0244.JPG


「The Joshua Tree」的中文名稱叫約書亞樹,聽說約書亞樹都生長在空無一物的荒漠中,樣貌非常特別。因為它向上伸展的枝幹,遠看像似約書亞舉起雙臂在祈禱的樣子,所以在摩門教徒的心中,它是一個祈禱的象徵,代表著要堅強、有信心、不害怕或沮喪,終有一天能指引大家到達樂土。

帶著些許宗教意涵的專輯名稱,以及黑白色調的封面設計,使得我每回欣賞它的時候,就會浮現一種莫名的堅毅人物面孔。

聆聽「The Joshua Tree」,從一開始的「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」,就可以知道這張專輯的功力深厚了。

曲子開場是緩緩的音樂升起,像是預告著即將發生一些大事,慢慢地帶出The Edge貫穿全曲的吉他,這首歌能夠好聽到耐聽的等級,電吉他加了很多分;再來是低沉bass和急促鼓聲,最後是主唱Bono壓軸,整個編曲的鋪陳非常緊湊,我覺得很有感染力。這個情緒感染力的強度,在上一張的「The Unforgettable Fire」,是我所未曾感受到的,它是U2的一大躍進。

在聽完「The Joshua Tree」充滿滄桑冷調的11首曲子,像是「I Still Haven’t Found What I’m looking For」、「Bullet The Blue Sky」、或是「In God’s Country」,我一直會有幾個記憶深刻的片段情緒,盤據在腦中不斷的重播,後勁力道很強。

若是可以把音樂做拆解,我會選擇The Edge的吉他,它有時聽起來雷霆萬鈞,有時又傳來一箭穿心的窒息感覺,我實在是很著迷。

在這張「The Joshua Tree」當中,我覺得最難得的是,U2的四個人,在人聲、吉他、貝斯和鼓的表現都很顯眼,各自有一片天,再搭配上Brian Eno擅長的聲音創新實驗,呈現出一個各方面均衡的不朽傑作。


30多年後的今天,我再聽到「The Joshua Tree」時,仍是一樣的心情感想,十足的歷久彌新。照道理說,倘若你遇到這般情景,應該是抱持著珍惜的態度,去用心欣賞它才是。我當然也是很珍惜,但是在欣賞之餘,也有一種感嘆或失落,因為音樂沒變,但是人已隨著時間逝去,改變了樣子?

我繼續哼著不再去想。But I still haven’t found what I’m looking for…

你也許也會喜歡以下文章 :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