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Beatles「Abbey Road」

by Vince
26 views

披頭四是在1960年組團的,於1970年宣布解散,在這不算很長的十年期間,卻讓整個搖滾音樂掀起了翻天覆地變化。

「Abbey Road」是他們錄製的最後一張專輯,它對我產生著特殊的紀念意義,不單單是專輯名稱(使得Abbey Road錄音室,變成樂迷和旅客們的朝聖地),還有它的封面及音樂本身,不管從那一個面向,你都能說出它是經典的理由。

有趣的是,這張專輯的前半段收錄了「Come Together」、「Something」、「Octopus’s Garden」及「Here Comes The Sun」等好聽的單曲,而後半段卻是呈現一連串簡短組曲的形式,感覺某些程度上,承襲了先前「Sgt. Pepper’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」的概念性想法,據說這是因為John Lennon及Paul McCartney兩人,對這張專輯的製作理念不同,最後才決定出來的折衷方案,那就是每個人的主張都採納進去,一人一半,互不衝突。若撇開這一類的恩怨八卦不談,「Abbey Road」前後兩種的不同風貌,聽起來的確是有種新鮮感。

Beatles以John Lennon及Paul McCartney負責大部份的詞曲創作,向來是他們的主要創作模式,這種默契到了中後期的「Revolver」,首先由George Harrison貢獻了「Taxman」及「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」,他的創作才華瞬間讓人耳目一新,「Abbey Road」更是順勢收錄他的「Something」及「Here Comes The Sun」,這兩首歌各有不同的風情,頗有配角一躍成為主角的態勢。

始終沉默的鼓手Ringo Starr,先是在「White Album」貢獻了一首「Don’t Pass Me By」,在「Abbey Road」更是納入「Octopus’s Garden」,這首描述海底童話世界的曲子,曲調聽起來怡然自得,十分容易被接受,它或多或少也反應了他的心境。以上的這些曲子都不落俗套,比起Lennon / McCartney的組合並不顯得遜色。這也是Bealtes首次出現,在同一張專輯內,四位成員都有自己的作品,是否當作解散前的一個巧妙安排呢?

專輯的開頭曲「Come Together」,立刻讓我注意力集中了起來,低沉的Bass,加上John Lennon刻意處理成有模糊距離的聲音,很有藍調的草根粗曠感。Paul McCartney寫出了輕鬆俏皮的「Maxwell’s Silver Hammer」,還有唱腔狂放激情的「Oh!Darling」,屬於風格迥異的水準之作,

反倒是後半段的組曲,這部分除了提到與唱片公司之間的財務糾紛,進而衍生出來的歌詞內容,以及運用「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」和「Carry The Weight」的重複旋律,來強調出他們前後一脈相連的屬性之外,我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強烈的感覺,像是品嘗美味的大雜燴。

1970年Beatles解散時,四個成員都只是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,堪稱英雄出少年的典範。對於他們或是全世界來說,回首過去的這十年,將會是後人久久傳頌的光輝歷史。

Come Together

Oh! Darling

Something

Here Comes The Sun

Octopus’s Garden

你也許也會喜歡以下文章 :

留言